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翻译:Aubry青  审校:Mio J  终审:Duke |   UXRen翻译组 #384译文
原作者:Juan Fernando Pacheco
原标题:《3E (Expressing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摘要

随着智能系统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和服务,普适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技术趋势。同时,为了提升终端用户的接受度和体验的愉悦感,智能系统还应当察言观色,而这就意味着要对用户的情绪敏感性进行调研和设计。

3E的全称是Expressing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翻译过来就是:表达体验和情感。

  • 3E法是一种在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从用户情绪及相关情境中收集有价值信息的情绪评估方法。
  • 3E法是一种自我报告法, 图形和文字形式皆可。
  • 3E法常常会与另外两种情绪评估方法 (SAM情绪量表和Emocards测量法) 比对使用来进行初步验证。
  • 通常我们还会对3E法分析的结果进行信度评估。

基于上述原因,想从复杂的用户体验中获得洞见,3E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它还可以作为其他常规方法的补充。

 

3E法是什么?

3E法是一种自我报告法,评估过程中,会为用户提供一个人形轮廓的图片模板 (如图所示),用来表达他/她的情绪和体验。

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参与评估的用户需要在这个人像上画一张脸,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人像上。后续的版本中,人像还包含两个气泡 (类似于漫画中的那样),气泡用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画出面部表情或写下文字信息),方形气泡一般用来承载语言表达。

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3E法提供了一种用书面方式 (如图画) 来表达情绪和体验的方式。我们假定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不同的人表达他们的感受,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此外,作为一种投射测试,3E法还能够帮助用户表达负面情绪。投射测试的基本理念是向用户提供中性刺激,并要求他们分别进行回应,比如解释刺激、填空或者进行联想。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没有顾虑地表达在其他评估方法 (如访谈法) 中难以表达的负面情绪。

 

优势

3E情绪评估法能够在不给用户带来太多负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感受和所处情境 (包括精神上、身体上,甚至可能是社会背景) 上有价值的数据。

  • 除了纸笔之外,这种方法不需要更多的工具。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有些用户会担心自己的绘画能力。
  • 向用户说明“3E法并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绘画技巧”是很重要的。简洁、粗略的图像和专业的手绘都是一样有效的。
  • 3E法还允许用户口头(或书面)作出回应。

另一方面,3E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该方法的宝贵之处,同时也是薄弱之处。对研究者来说,分析这些材料是一个耗时且费力的过程。此外,如何解释这些绘画也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理解。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三名研究者独立分析的结果只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但如果将3E法作为其他研究方法 (日志或表格填写) 的补充,3E法分析的结果便可以与主要研究方法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和验证。

此外,在随后的访谈中还可以与参与者一起回顾3E模板中的图像,明确这些内容背后的含义。同时,用户所画的图像也会帮助他们在访谈中更轻易地回想起评估过程中体验过的情绪。不过,如果还能够建立一种评分体系来协助分析,将会更有帮助。

3E法已经应用在不同移动端应用的评估中,而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发生在真实场景且无研究者在场的智能系统上。比如,我们给手机安装了能够感知情景的「传感器」,那么这个定制手机上的app使用也可以采用3E法来进行情绪评估。这些App基于射频识别标签 (RFID tags),通过手机读取物理标签来获得时间、地点、交互内容等情景(上下文)信息。被测试的用户可以在实际场景中多次使用这个系统完成不同目标之后,完成3E情绪评估。

 

讨论

对绘画和文字内容的分析是一件耗时间的事情,可能还会出现错误解读。而且由于数据都是书面的,研究者们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收到结果。因此,3E法不适用于那些需要获得精确信息或快速评估产品细节属性的项目。

想要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快速且轻量地评估技术和交互设计更被青睐。然而,除产品的可用性之外,研究用户本身也会很有帮助。特别是为了理解与复杂智能系统的交互操作,我们需要更深层的折射用户即时交互感受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在用户脑海中唤起情绪的场景。

3E法恰恰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而且作为一种无需研究人员在场的投射评估方法,3E法能够更好地让用户表达使用应用程序或者系统时的负面情绪。

当然,想要更好地测试不同智能系统带来的情感唤醒,有必要发明一套更完整的、适用于多种交互环境的替代评估方法。毕竟,如果智能系统真的要走向“随时随地”,我们首先要保障体验的愉悦性。

 

参考资料:

  • Tahti, M., Arhippainen, L., 2004. A Proposal of collecting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Volume 2 in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in HCI, pp. 195–198.
  • Tähti, M., Rautio, V-M. & Arhippainen, L. (2004). Utilizing Context-Awareness in Office-Type Working Life. MUM2004, 79–84.
  • Tähti, M., Väinämö, S., Vanninen, V. & Isomursu, M. (2004). Catching Emotions Elicited by Mobile Services. OZCHI2004.

原文来源:https://medium.com/juanpacheco/3e-expressing-experiences-and-emotions-d6359d143ad8(2021.09.14)
版权声明:该文章在UXRen公众号(cnUXRen)首发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译者、审校者信息,如有违背,UXRen社区保留侵权追责的权力。

8+

用户研究

脑回路解析:人们如何找到最爱车型

2021-10-25 0:00:00

用户研究

别瞎问,7个用户深访秘诀请拿走

2021-11-1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